为什么古代的官叫大人,而不是叫小人?

📂 best365从哪能进去 ⏳ 2025-07-13 05:42:00 👽 admin 👁️ 4568 💾 608
为什么古代的官叫大人,而不是叫小人?

“大人”这个称呼在古代中国用来指代官员,其演变过程融合了文化、社会和语言的多重因素,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:

一、字面本义:尊称地位崇高者

“大”在甲骨文中像张开双臂的巨人,引申为地位崇高、德行深厚、年长尊贵之人。古代社会以“大”为尊(如“大禹”“大王”),与“小”(平民、晚辈)相对。

此处“人”并非泛指,而是强调特定身份,类似“圣人”“贤人”的用法,组合成“大人”即指 德行与地位兼备的尊者。

二、文化根源:儒家伦理与政治哲学

《周易·乾卦》:“大人者”,与天地合其德,与日月合其明。” 指德行通天的圣贤。

《孟子·离娄上》:“大人”者,言不必信,行不必果,惟义所在。” 强调道德高度。

这类语境中的“大人”最初多指理想化的统治者或贤哲,后自然延伸至官员。

儒家思想中,“君子”是道德楷模,“大人”更侧重**地位与德行的结合。官员作为治理者,被期待兼具二者,故以“大人”尊称。

三、父母官”观念的投射

古代官员常被视为民之父母(如“父母官”),百姓对官员的尊称类似对家族长辈的敬意。

例:汉代已有称官员为“大人”(《汉书·高帝纪》载刘邦称父亲刘太公为“大人”),后逐渐用于官场。家族中称父亲、祖父为“大人”(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中范增对项梁说:“事成犹得封侯,事败易以亡,非大人之计也。”),这种尊长称呼被移植到象征权威的官员身上。

四、从泛尊称到官职特称

汉代至唐代:“大人”多用于称呼父祖或高德者(如《后汉书》中称名臣李固为“李公大人”)。

宋元以后:逐渐专指官员,尤其明清时期成为对地方长官(如知县、知府)的通用尊称。

清代规定:百姓称州县官为“大老爷”,其属吏则尊称为“大人”。

随着官衔泛滥,低阶官员(如七品知县)也被泛称“大人”,成为官本位文化的典型符号。

这一称呼不仅是对职位的认可,更暗含对官员应具备德行的期待——尽管现实中常沦为权力崇拜的符号。当您下次在古装剧中听到“大人”时,不妨想象这个词背后两千年的文化沉淀:从《周易》的圣贤理想,到县衙门口的躬身行礼,一个简单的称谓,承载的是古代中国对权威的理解与塑造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相关数据包

Ducky 官網:探索 Ducky 鍵盤的世界

Ducky 官網:探索 Ducky 鍵盤的世界

📅 06-27 🔗 best365从哪能进去
虚拟现实网友大概还有多久(虚拟现实网游什么时候实现)
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城區常住人口排名

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城區常住人口排名

📅 07-06 🔗 365bet手机版客户端
WPS文字新手入门课

WPS文字新手入门课

📅 07-12 🔗 365bet手机版客户端
← 《刺客信条:叛变》全剧情全收集全流程图文攻略 1安士等于多少毫升 →